第二十章 “孝慈”马皇后

前面我们屡次提到马皇后辅佐太祖治理国政,匡扶太祖的各种过错等事,其不愧是古今以来的一位贤后。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崩逝,不但太祖仰天痛哭,并终身抱憾不再立后,就是宫廷内外也纷纷为马皇后默思哀悼。我对马皇后十分景仰,所以前文有关马皇后的事我都写了进去。还有一些轶事需要特别写出来,算是给后来的女子树立一个典范吧。
 
话说,太祖刚刚起兵的时候,每天都在外面打仗,马皇后始终跟随太祖左右,还常劝诫太祖不要随便大开杀戒。被册封为皇后以后,马皇后一如既往,仍然和以前一样节俭,身上的衣服都洗得褪色了,还是不肯换新的,后宫的妃嫔因此都十分敬重她,将她比作东汉时期的明德马皇后。
 
马皇后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中,周王朱橚最年幼,也最放荡不羁。成年之后,太祖为他封藩,将他的藩地分到开封,马皇后让江贵妃跟朱橚一起去封地,还赠给江贵妃一件自己常穿的衣服和一根棍子,对江贵妃说:“朱橚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请你穿上我的衣服拿这根棍子打他,如果他还不听,你就派人告诉我,我绝对不会轻饶他!”
 
朱橚害怕母后的惩罚,去了开封后,不敢再胡作非为。可在马皇后去世后,朱橚又开始放纵自己,太祖一怒之下将他贬去了云南,后来因为怀念马皇后,太祖又把朱橚调了回来。
 
马皇后还经常问太祖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她说:“皇帝是天下人的父亲,皇后是天下人的母亲,孩子过得不好,父母怎么能安心呢?”
 
每次发生灾荒的时候,马皇后就带领后宫的人吃素,太祖告诉她已经给灾民发过救济粮,让她不必担忧,马皇后却告诉太祖说:“救济不如预备。”太祖对此话深以为然。
 
马皇后虽然地位尊贵,但她侍奉太祖几乎事事躬亲,尤其重视太祖早晚的御膳。后宫的妃嫔们一开始不理解她的做法,劝她要注意休息,这些小事她们可以代劳。但马皇后对妃嫔们说:“从古到今,做妻子的照顾丈夫的饮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皇上的脾气暴躁,要是偶尔出个什么差错,谁敢当这个责任?所以还是我来吧。”
 
后来有一次,呈给太祖的汤稍微有些凉了,太祖举起汤碗就扔向马皇后,马皇后急忙躲闪才没有被砸中,但耳畔还是受了轻伤,身上更是被泼了一身的汤水。马皇后神态自若地换了衣服,重新给太祖呈上热汤。后宫的妃子们这才知道马皇后的话是什么意思,并深深折服于马皇后的厚德。
 
对于后宫里的嫔妃,马皇后也是爱护有加,一旦后宫里有人被太祖宠幸怀了孕,马皇后就会对她更加照顾,妃子们若是惹太祖不高兴了,马皇后也会设法从中调解。
 
且不说妃嫔,就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宫女,马皇后也总是设法保护她们。
 
有一次,盛怒之下的太祖要立即惩罚一个宫女,马皇后也佯装发怒,命人把那宫女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
 
太祖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
 
马皇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
 
太祖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
 
马皇后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以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公正执法”。
 
这件事表明马皇后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非常关怀,爱护的。
 
曾有传言说郭景祥的儿子对父亲不孝,还拿槊指着父亲郭景祥。太祖知道这事后,想将这个不孝子正法,马皇后劝他说:“臣妾听说郭景祥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独子容易被父母娇惯,而且传言未必属实,陛下何不查明了再下决定呢?否则绝了人家的后可不好。”太祖听了马皇后的劝,派人去查明真相,方才发现果然只是谣言。太祖因此而感叹道:“要不是皇后提醒我,郭家的香火恐怕就要断了呀。”
 
像这样的马皇后保护臣子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次,在李文忠镇守严州的时候,杨宪上书诬陷他。幸亏有马皇后在背后提醒太祖说,杨宪的话不能轻信,李文忠才得以脱罪。
 
还有一次,李希贤教皇子们念书的时候,用笔管打伤了皇子的额头。太祖大怒,要惩罚李希贤,马皇后劝解说:“陛下,李希贤教皇子们念书,就像请人做衣服一样,衣服的料子再珍贵,也要让他自由裁剪呀!怎么可以为了儿子就责罚老师呢?”太祖方才作罢。
 
除了关心大臣、嫔妃、宫女、百姓的生活,马皇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时,太祖临幸回宫,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太祖回答说有几千名。
 
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家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皇后就向太祖建议按月向他们发给口粮,太祖接受了她的建议,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待到马皇后病危的时候,群臣都请太祖祈祷祭祀,广求良医,马皇后知道后,对太祖说:“生死有命,祭祀有什么用?再好的良医也不能起死回生呀。若是我吃了药没有好,陛下怪罪起医生来,那不就是臣妾的罪过了吗?”太祖听了叹息不已,又问马皇后有什么遗言。
 
马皇后流着泪哽咽着说:“臣妾和陛下本是平民出身,托陛下的鸿福,臣妾得以成为国母,平生这些已经足够了,还有什么遗憾的?只不过臣妾死后,希望陛下能够亲近贤臣广开言路,像刚开始一样严谨治国。”说完,马皇后就合上了眼睛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谥号孝慈皇后。宫中的人失声痛哭,一片哀伤的气氛。
 
有宫人还写了一首追忆歌: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九月,马皇后下葬孝陵。
 
出葬那天,遇到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送葬的队伍没法出发。太祖心里很忧郁,身色哀戚地传召僧人宗泐进来说:“朕的皇后就要走了,你替朕宣道偈吧。”宗泐于是随口宣了一道偈: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说也奇怪,宗泐宣完偈,天忽然晴了,送葬的队伍终于可以上路了。太祖心里方才宽慰了许多,赐给宗泐许多赏金。
 
在马皇后以下,位置最高的要算孙贵妃,可孙贵妃早就去世了,太祖便决定让李淑妃协理六宫事务。李淑妃是寿州人,父亲叫李杰,洪武初年曾担任过广武卫指挥,后来,在北征的时候战死了。太祖听说李杰的女儿年龄合适,便召她入宫做了妃子。没过多久,李淑妃也去世了,太祖便让郭宁妃代理六宫。郭宁妃就是第七章中提到的孙氏。再后来,一直到太祖去世,他都没有再立过皇后。
 
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马皇后处理的也很得体。当太祖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马皇后都料理得十分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就在于她一切都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这样,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也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在她生前,太祖褒奖她,说她比历史上的贤后长孙皇后更贤惠,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在她死后,太祖不再册立皇后,以此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始终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马皇后的一生还是完满的。
 
太子朱标是马皇后的长子,太祖和陈友谅交战时,马皇后曾背着年幼的朱标跟随大军四处奔走。及至朱标被立为太子,马皇后画了一幅背子图交给朱标,让他藏在怀中。后来,在李善长等人被赐死时,太子进谏说:“父皇滥杀太多人了,这样下去怕会伤了与朝臣的和气。”太祖不作声。
 
第二天,太祖将一根荆棘丢在地上让太子拾起来握在手中,太子面有难色,太祖笑着对他说:“朕让你捡起这根棍子,你怕上面的刺会刺到你,如果把刺除去不就没事了吗?朕现在杀了他们,是在为你除刺啊,你难道不明白朕的苦心吗?”
 
太子辩驳道:“上有明君,自然有忠臣,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话还没说完,太祖忽然脸色一变,站起来举起几案就朝太子扔去。太子忙起身躲开,然后将怀里的背子图掏出来抛到地上。
 
太祖捡起图一看,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没有再追究太子的过错。
 
鲁王朱檀喜欢吞金,终于毒发身亡。潭王朱梓有心谋变,最后夫妻双双自焚而死。太子目睹这一切,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潭王朱梓的母妃阇氏本是陈友谅的妃子,当年太祖逼迫阇氏侍寝的时候,阇氏的肚子里就已经怀上了朱梓。所以,朱梓是遗腹子,当然此事除了阇氏,无人知晓,就连太祖本人也不知道。所以,朱梓成年后,太祖像对待其他所有儿子一样,为他封了藩,封他去长沙做藩王。
 
临行前,朱梓来向母亲阇氏告别。
 
阇氏问他:“你要去哪里?”
 
朱梓回答说:“去我的封地。”
 
阇氏问:“封地在哪儿?”
 
朱梓说:“在长沙。”
 
阇氏又问:“谁封你去的?”
 
朱梓说:“当然是父皇了。”
 
阇氏反问道:“你父亲?你父亲在哪?”朱梓感觉事情不对劲,便跪下来问母亲。阇氏方才哭着将朱梓的身世告诉了他,并向他哭诉说为了保住他,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让他千万不要忘了自己身上流着谁的血。
 
朱梓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就匆忙来到了长沙,从此以后,整天闷闷不乐,和府上的人饮酒作诗消遣度日。
 
后来,朱梓的岳父于显和小舅子于琥因胡惟庸案连坐被诛杀,他竟愤而谋起反来。恰恰这时太祖要召见他,朱梓担心自己的计划被暴露,愤愤地说:“我宁可去见阎王,也不见杀父仇人!”说完,一把火把自己的寝殿烧了,自己则和妻子于氏一同跳入了火海里。
 
朱梓的母亲阇氏又忧又悔,没过几天也去世了。
 
史书记载朱梓是达定妃所生,但达定妃没有记载姓氏,可能因为明代档案讳莫如深,无从参考,史书也只好含糊过去了吧。
 
至于李善长被赐死,也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结成了儿女亲家,胡惟庸伏法后,李存义本该被连坐,但太祖念他有功,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只将他贬去了崇明。可李善长却没有入宫来谢恩,这让太祖十分不满。
 
后来,李善长向信国公汤和借用三百名士兵帮他盖房子,汤和虽然答应了,暗地里却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
 
那时候,京城里有很多百姓都被胡惟庸案牵连,其中有一个叫丁斌的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后来为了丁斌来找太祖求情,太祖听了越发生气,回去后,就让人对丁斌严加审问。
 
丁斌本来是在胡惟庸家里做事的,一经审问,就将当日李存义和胡惟庸如何勾结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刑部不敢懈怠,又抓来李存义父子严审。李存义父子受不住刑,居然把所有事情的缘由都推到李善长身上。而当时的朝臣们正纷纷想法子阿谀奉承太祖,于是便抓住机会联合起来弹劾李善长,说他大逆不道,理应诛杀。落井下石,真是让人可悲可叹。
 
太祖本来还想对李善长格外开恩,偏偏太史这时候上奏说星辰有变,应在大臣身上,一定要重罚。
 
于是太祖就下了一道旨,赐李善长自尽。
 
可怜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最后竟然落得一个上吊自杀的下场。更不幸的是,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也全部被杀害。既然这次天象有变应在大臣,李善长一个人死了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要将七十多人全部杀害呢?
 
除此之外,还有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廷美(胡廷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人都遭到连坐,被太祖诛杀。太祖还列出众臣的罪状,写了一份奸党录,公告天下。
 
当时只有虞部郎中王国用替李善长哭冤,为他写了一封奏折。可奏折呈上去后,就像石沉大海一般。这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幸而太祖没有追究,否则王国用也会被关进大牢。
 
太子朱标心地仁厚,看到这一切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他冒着危险进谏太祖,结果却被太祖斥责,太子心里因而越发觉得不痛快。后来,太祖以关中地区地势险要,竟想要迁都,秦王朱樉唯恐失去封地,因此颇有怨言。太祖于是命人把秦王召回软禁了起来,并命太子亲自前往关中察看秦王有没有什么过失。太子回来后,一再说秦王无罪,请求太祖赦免秦王。太祖不肯相信,太子因此忧郁成疾,于洪武二十五年夏季去世,谥号懿文太子。
 
此时,太祖已连纳数妃,连生十数子,其中朱椿为蜀王,皇十一子。朱柏为湘王,皇十二子。朱桂为代王,皇十三子。朱楧为肃王,皇十四子。朱植为辽王,皇十五子。朱栴为庆王,皇十六子。朱权为宁王,皇十七子。朱楩为岷王,皇十八子。朱橞为谷王,皇十九子。朱松为韩王,皇二十子。朱模为瀋王,皇二十一子。朱楹为安王,皇二十二子。朱柽为唐王,皇二十三子。朱栋为郢王,皇二十四子。朱鹥为伊王,皇二十五子。加上之前封的九个王,一共二十四位藩王。
 
在这二十四个儿子中,尤属燕王朱棣最为刚毅勇猛,太祖常说燕王最像自己,对他也特别钟爱。
 
太子死后,太祖本想立燕王为储君,只因太子已经有了五个儿子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太子的嫡长子早夭,次子叫朱允炆,他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太祖想立燕王为储君,便在东角门召开群臣会议。
 
太祖对众臣们说:“太子不幸因病去世,古人常说国有储君,才能福泽万民。朕现在有意立燕王为储君,你们意下如何?”
 
学士刘三吾上奏说:“陛下的皇孙已经成年,又是嫡出,由他继位才是正统,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若陛下要立燕王的话,那秦王、晋王将做何感想?长幼有序,不能不顾及秦王和晋王呀!臣的意思是,陛下还是立皇孙为储君最好。”见群臣都不同意,太祖只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太子在世的时候,凉国公蓝玉和太子有闻接戚谊,一向来往密切。
 
蓝玉北征回来后,对太子说:“臣发现燕王在封地的行事作风跟皇帝基本没有区别,有人还说燕王有天子之气,殿下最好留心着点!”
 
太子说:“燕王对我很好啊,绝对没有这种事。”
 
蓝玉说:“殿下对臣很好,所以臣才敢对殿下说这些,希望真的没有这种事吧。”太子默然不说话。
 
这事被传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因此记恨上了蓝玉。太子薨逝后,燕王入朝上奏太祖说:“朝廷之上有人满嘴胡言,罔顾法纪,儿臣担心尾大不掉,请父皇严加处置。”燕王虽然没有明说是谁,暗地里却请太祖按罪严惩蓝玉。
 
毫不知情的蓝玉还是像往常一样桀骜不驯,不知收敛,不久又出兵抓回西番逃犯祁者孙和建昌卫叛帅月鲁帖木儿,蓝玉立了功气焰更胜,满心以为又可以加官晋爵了。
 
谁知太祖却对他冷眼相待,并不升他的官。册立皇太孙的时候,太祖命蓝玉兼任太子太傅,让冯国胜、傅友德做太子太师。蓝玉拂袖大声抗议说:“难道我不配做太师吗?”此后一直怏怏不乐,太祖让他入朝赴宴他也不去,摆架子。太祖因此对蓝玉越发疑心,对蓝玉的折子也爱理不理,蓝玉的请求没有一个应允。
 
洪武二十四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太祖命蓝玉讨伐,临行前,太祖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的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然没有一个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立刻就没了身影。这使太祖下决心要除掉蓝玉。
 
蓝玉有次和好友聊着聊着居然指着太祖的车舆说:“他竟然开始怀疑我了。”此语不幸被锦衣卫蒋瓛知道了,于是就密告太祖说蓝玉谋逆,准备和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还有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密谋起事,假意让太祖出巡农田,然后乘机行刺。
 
太祖听到这话立即派锦衣卫捉拿蓝玉,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让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喊:“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锦衣卫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都不敢再审。三天后,太祖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共杀死四万人,甚至那些和蓝玉有过私聊的朝臣也难逃一死。所有立过功的大臣几乎全部被杀,比汉高祖对待功臣的时候还要惨烈。
 
但太祖还不满意。过了一年多,颍国公傅友德上奏请求太祖赐给怀远一千亩田,太祖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了。定远侯王弼在为此家里叹道:“皇上年事已高,喜怒不定,怕是不行了呀。”就因为这句话,王弼也被赐死。
 
宋国公冯国胜在自己的府邸外修筑了一个稻场。他的仇家密告太祖说,冯国胜在稻场下面私藏兵器,意图谋变。太祖找来冯国胜一起喝酒吃饭,对他说:“你放心吧!谣言而已,朕怎么会轻易相信呢?”见太祖情真意切,满面笑容,冯国胜以为没事了,尽情地喝起酒来,谁知回去以后第二天,冯国胜就七窍流血不治身亡了。
 
所有的这些开国功臣里,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明哲保身,死后还封了王。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都是死在胡惟庸和蓝玉以前,沐英是因为镇守云南,远离天子和朝廷才得以善终。
 
汤和晚年得以善终是因为他很聪明。见太祖疑忌功臣,汤和便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所以安然活到了七十岁去世。
 
太祖诛杀了所有的功臣后,将守边事宜改交给了自己的皇子们。
 
燕王朱棣最英武,负责朔漠一带。洪武二十三年,燕王出兵古北口,收降了元太尉乃儿不花。洪武二十九年,燕王出兵彻彻儿山,杀死了元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太祖知道后大喜,说肃清沙漠非燕王不可。洪武三十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棢去世,太祖于是命燕王统帅各军,继续征伐各地。
 
当时太祖已经年老多病,但他传谕给燕王说:
 
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朕之诸子,汝独才智,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奠安黎庶,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毋怠!
 
燕王权力大了后,兵马比从前更加强盛。他听说燕京是元朝的遗都,就更是雄心勃勃。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驾崩,享年七十一岁。
 
太祖留下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并让各王镇守封地,不必来京城。太孙朱允炆依据太祖遗诏登上皇位,并将太祖葬在孝陵,追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改第二年的年号为建文元年。
 
朱允炆后来遭遇国难,没有庙号和谥号,明代只沿称他为建文帝,直到清乾隆元年才追谥朱允炆为恭闵惠皇帝。
 
我编述到这里,也援引明代旧例,姑且称朱允炆为建文帝罢了。本章就此结束,我有一首诗描写明太祖:
 
濠梁崛起见真人,
 
神武天生自绝伦。
 
独有晚年偏好杀,
 
保邦从此少能臣。
 
太祖本性爱猜忌又多疑,多亏有马皇后的贤德才稍稍补救回来一点,所以洪武十五年以前,虽然有胡惟庸案,但李善长、宋濂、陆仲亨、费聚等人还不至于死。而马皇后去世后,太祖的杀机也逐渐显示出来了。父子之间都互相猜忌,就更不用说功臣了。李善长被赐死,还株连了其他很多人,甚至秦王、周王都冠上了罪名。懿文太子忧郁成疾,英年早逝,不能说不是太祖造成的。太子死后蓝玉案就兴起了,党狱连坐一万多人,所有开国元勋几乎全部被杀,一定要这么残忍吗?燕王酷像太祖,无非也是天生冷血无情,这才让太祖有熟悉的感觉吧。本章的主旨,意在说明燕王靖难的缘由。太祖自剪羽翼,反而害了自己的子孙,他可会后悔自己的刻薄与猜忌?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