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共有一百回。作者用章回小说体裁形式写的小说,不像《三国演义》那样创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而是史实力求确凿的通俗历史书,是一部观念先进、文笔优美,足以充分反映历史真实的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亡国的明朝历史,
第二十三章 靖难之役
却说李景隆战败退到德州,朝廷反而加封他为太子太师,赏罚倒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景隆战败的军报传到京城后,黄子澄瞒报事实,反而跟建文帝说李景隆获胜了,只不过因为天气寒冷,不便行军,所以暂回了德州,等来年春天再大举进攻。
 
建文帝信以为真,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李景隆接到诏书,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收到黄子澄派人给他送来的一封密信,才知道原来是黄子澄在代他掩饰,顿时对黄子澄感激不尽。信中还勉励李景隆来年再举,恰合李景隆的意。李景隆随即传令各地,召集士兵。
 
建文二年初春,各地的兵马都召集得差不多了,大约有五六十万人,李景隆正准备祭旗出发,忽报燕王出攻大同,于是又立即带兵从紫荆关出发前去支援大同。一路上冰天雪地,冬天的寒气还很重,士兵们叫苦不迭。所幸骑兵来报说,燕王已经从居庸关回到北平了,大军于是又往回走。士兵们南归心切,抛弃了许多盔甲兵器,以便赶路。还有些身体较弱的,不能挨饿受冻,直接死在了半路上。
 
还没开战就如此狼狈,真让人气馁。
 
李景隆回来一个多月后又在德州誓师,会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进兵真定,率军六十万,队伍排起来有十几里地长。
 
燕王听到消息后对众人分析说:“李景隆这些人真是无能,以为靠几十万兵马就能算计到我了吗?人越多越乱,前后难照应,将帅发号施令不统一如何能成事?你们就严阵以待,兵来将挡,怕他做什么?”虽然是为了安定军心,但说的却是真理。
 
张玉提议说:“那我们不如先在白沟河埋伏着,守住要害,岂不是更好?”
 
燕王点了点头,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于是派众人先去白沟河。
 
到达白沟河三天后,燕王从探子那里得知,李景隆的前锋都督平安快到了。燕王道:“这平安竖子,先前曾跟着我出兵打仗,今日竟然敢来冲锋,我当前去破他”说罢,当下便拔营前进,渡过五马河,直抵苏家桥。谁知半路上,燕军猛然间听见有炮声响起,紧跟着就看见伏兵一拥而上,当先的一员猛将就是南军都督平安。身后还有都督瞿能父子,刀光闪闪,逢人便砍。燕军猝不及防,纷纷向后倒退,队形几乎都快散了。
 
忽然,三员骁将出阵拦阻南军,和平安交战起来。一个是内官狗儿,一个是千户华聚,还有一个是百户谷允,三对一杀了个平手,真有点像将遇良材、棋逢对手。双方一直打到日暮,才各自鸣金收兵。第二天,李景隆、郭英、吴杰等人也到了,还有魏国公徐辉祖。几人商定出了一计,偷偷将火药埋在地下,然后出兵诱敌。
 
燕军不知有诈,冲上来的时候火药突然爆炸,一时间来不及躲开,很多士兵都被烧焦,活下来的都四下逃散,燕王也不能阻止,只好亲自断后。逃了一程,天色已暗,燕王四下里一看,居然只有三个人随行。再向四周一看,只见愁云惨淡,树木苍苍,一时间竟辨不清东西南北。走了一会儿听见水声潺潺,这才知道已经到了白沟河,于是急急跑到水边下马辨别方向。渡过河后到达北岸,燕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营地,进入大帐后才终于松了口气,随后命令诸将喂马,生火做饭,补充体力明天再战。
 
转眼天就亮了,燕王派张玉统领中军、朱能统领左军、陈亨统领右军、房宽为先锋、邱福为后应,率领十万兵马渡河列阵。南军营内的瞿能父子约了平安先后出战,房宽和瞿能父子交战不到十个回合,平安就冲了出来,房宽的兵马顿时溃散。张玉等人见房宽败下阵来,全都面有惧色。
 
紧要关头,只听燕王大喝一声,带领几千精兵冲到阵前就开始奋勇厮杀了起来,朱高煦率张玉等人紧跟其后,与南军展开了一场恶战。这时,只听南军阵里响起一声梆声,霎时无数箭矢向燕军射来,箭头好像长了眼睛一般,直朝燕王的马头飞来。射倒一匹,又换一匹,连换三匹,都被射倒,南军又乘势紧逼,急得燕王无计可施,只好取下弓箭对付。连射了一阵,箭也没了,燕王只好又拔剑左右突围,一连砍伤了好几人,但剑不堪用,砍两下就折了。
 
这时身旁有个骑兵中箭从马上摔了下来,那马刚准备脱缰溜走,被燕王一手拉住。燕王立即翻身上马,快马加鞭地朝北而去。
 
刚刚跑到一座堤坝,忽然听见后面有人叫道:“燕王站住!我徐能来抓你了!”燕王头也来不及回,急中生智地扬起手中的鞭子假装招呼手下,徐能误以为有伏兵,不敢再继续追。过了片刻,燕王与朱高煦带来的救兵汇合,又重新杀了回来,这时正巧平安赶到,手里的矛神出鬼没,杀了燕军统领陈亨。徐忠赶来相救,也被平安拔剑砍伤了两个指头。手指头将断未断,徐忠索性忍痛将它们砍去,撕下衣服随便处理了伤口后又继续奋勇再战。朱高煦担心燕王有失,也一马当先替燕王杀敌,敌我双方难解难分。
 
战斗持续到晌午,燕军有些疲惫。瞿能父子乘机上前,又杀了燕军一百多人。越雟侯俞通渊和陆凉卫指挥滕聚见瞿能父子得手,也上前加入战斗,谁知这时候,忽然北风陡起,直扑南军,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迷得人睁不开眼睛。紧接着是一声怪响,把李景隆身前的大旗折成了两段。
 
李景隆料想不妙,正要鸣金收兵,这时燕军队里忽然射出各种火器,顺着风向,这些火器一下就形成了燎原之势。南军有力难施,纷纷往回逃走,顿时阵势大乱。燕王趁这个机会,亲自率领几千骑兵绕到李景隆身后突袭。前面又有朱高煦带领士兵纵火,可怜瞿能父子和俞通渊、滕聚等人都葬身火海。平安势单力薄,也只好骑马逃走。南军兵败如山倒。
 
燕王带着手下奋勇直追,一直追到月漾桥。除了那些缴械投降的外,被杀死的南军数不胜数,连郭英也向西逃走了。李景隆逃回了德州,一路上抛弃的军械堆起来仿佛小山一般,就连御赐的玺印玉斧也一并扔了。这还多亏了有徐辉祖断后,否则可能全军覆没。
 
过了几天,燕王大举进攻德州,还没到城下,李景隆已经先行逃走,留下一百多万石粮草。燕军随即入城,妥妥当当地收了粮草,声势越来越盛。
 
山东参政铁铉本来负责李景隆的粮饷,得知李景隆大败而归,忙赶去济南找参军高巍,发誓要死守山东。李景隆也逃到了济南,并在城外扎营。燕军乘胜进攻济南,李景隆带着剩下的十多万士兵仓促迎战,又被燕军击败,最后李景隆一个人逃走了。燕军接着在城外筑垒,围攻济南,由于铁铉、高巍两人拼死防守,以至于久攻不下。
 
警报火速传到南京,建文帝不免心慌起来,找来齐泰、黄子澄商量。最后决定一面假装派人到燕军议和,一面召李景隆回京,所有军务交给左都督盛庸代理,并任命铁铉为山东布政司使。燕王是个心狠手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既然已经发难,怎么会肯半路收手?他见了朝廷派来的使者,对他们置之不理,只命将士们奋力攻城,并把信射进城里,让铁铉速速投降。铁铉撕烂来信,丢出城外,燕王大为气愤,命将士们用水灌城,城内顿时成了泽国,一片汪洋。军民人心惶惶,铁铉安慰大家说:“大家不要担心,本人自有良计,只要静候三天,一定可以破敌。”军民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有安心等候着。
 
铁铉居然不慌不忙,暗中差遣役使出城向燕王投降。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燕王已经答应了,约好第二天入城。铁铉假装撤去守卫,又召集来乡亲父老数百人,对他们秘密嘱咐了一番后就让他们出城去见燕王。
 
燕王在营内听说有乡亲到来,不免有些诧异,立即出营巡视。只见乡亲们跪在路边哭着说:“奸臣不忠才让大王蒙受冤屈,辛苦跋涉来到这里,大王是高皇帝的儿子,我们是高皇帝的百姓,哪敢违抗大王的命令?但我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兵,所以大军压境我们还以为是大难临头。大王如果真心爱民,就请退军十里,明天单独入城,我们一定会欢迎大王!”燕王大喜,对乡亲们好言抚慰了一番,方才令他们回城去了。
 
第二天,燕王下令退军,自己带着几个亲信渡过吊桥,直达城下。城门果然已经大开,门内跪倒一片百姓,正高呼千岁。燕王听了,心中十分畅快,缓缓走入城内。谁知刚到门口,就听见一声怪响,燕王连忙朝上看去。不看则已,一看魂都吓跑了,城门上竟然有一块铁板正向下砸来,差不多有几千斤重。幸亏燕王眼疾手快,急忙勒马后退。才刚离开几尺,铁板就压了下来,正中马头,立刻把马头压得粉碎。燕王捏了一把汗,心惊胆战地从马上摔了下来,旁边的骑兵连忙将燕王扶起,燕王于是立即换了一匹马飞驰离去。吊桥下本来设有伏兵,他们见燕王要过桥,纷纷从水里冲出来拆桥板,偏偏桥板太坚固,一时拆不动,所以燕王还是成功地跃桥逃走了。铁铉忙出城来追,已来不及了。
 
回城后,铁铉仍然叹息不已。
 
第二天一大早,城外炮声震天,燕军又前来攻城了。铁铉督军奋战,燕军的炮石十分厉害,打到城墙上就是一个大窟窿。燕军气势逼人,铁铉担心城破,急中生智又想了一计。他在城墙上挂出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太祖高皇帝之灵”七个字。这七个大字映入燕王眼帘,燕王不禁难为情起来,果然停止了炮击。
 
城里的守卫乘机运土补墙,修缮后的城墙更加坚固了。铁铉又约了盛庸内外夹攻,终于击退燕军。燕王又气又急,左思右想依然没有办法。僧人道衍劝燕王先回北平,日后再议,燕王于是撤去包围回到北平。铁铉和盛庸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德州,德州的燕军听说燕王北还,也无心守城了,纷纷弃城逃走,德州随即被收复。铁铉和盛庸上奏报捷,建文帝下旨封盛庸为历城侯、铁铉为兵部尚书,不久又封盛庸为平燕将军,率军北伐。又命副将军吴杰进军定州、都督吴凯进军沧州,企图一举收复北平。
 
消息传到燕王那里,燕王却不以为意,反而下令出击辽东。
 
将士们对此很不解,大军走到通州的时候,张玉、朱能前来禀报说:“大敌当前,我们不是应该留下抵御吗?为何要舍近求远出师辽东?”
 
燕王屏退左右,对他们二人悄悄说了一番话,张玉、朱能方才明白过来,点头离去。随即火速赶往天津,可经过直沽的时候燕王忽然又下令说,沿河向南前进。将士们又诧异了起来,只得又听令南行。
 
燕王领兵急进,一日一夜赶了三百里路,只要遇到南军的侦查骑兵,尽皆杀死,不留一个活口。大军走到天亮,已经来到沧州城下。沧州镇帅吴凯先前派出的侦察兵,都说燕军要出击辽东,于是派遣士兵去树林里伐木,用以修筑城墙,谁知燕王忽然杀至,只好匆忙派兵分守城堞,士兵们一时僵住了,尚未穿上甲胄,燕将张玉就已率壮士登上东北角的城墙,一时间血肉横飞,守城士兵无力退敌。吴凯料定守不住,忙找来都督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等人弃城逃走。逃了几里地,突然燕王的手下谭渊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吴凯等人心慌意乱,只好勉强御敌,无奈手下早已溃散,被燕军如割草一般砍倒了数万人。剩下的三千人都下马投降了,剩下吴凯、程暹等人还在顽强抵抗,但兵败如山倒,他们也只好束手就擒。谭渊是个凶残之极的人,对于投降的俘虏,一面假装接纳,一面密令手下士兵在晚上将他们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吴凯、程暹等人,押送燕王。
 
燕王非常高兴,命人将所剩俘虏和物资运到直沽的船上,送回北平,自己则率军沿河南下,来到德州。
 
盛庸坚守德州不肯出来应战,燕王攻不进去,就转向入侵临清、大名,越过汶上,来到济宁。盛庸会合铁铉、平安驻守在东昌,杀牛犒赏将士,背向城池展开了阵列,面前是并排放着的火具和有毒的箭矢,专等着燕军的到来。燕军仗着屡战屡胜的威风,火速行军到了德州,一见南军,立即就冲了上去。谁知先是火具迸发,紧接着又是毒箭齐发,燕军不是被烧着了皮肉就是被毒箭射倒在地。燕王见前面的将士很多都受了伤,一怒之下,竟亲自率领精兵冒险突围。
 
盛庸见燕王来了,故意分开两翼,任燕王杀进来。等燕王冲入中心地带,盛庸立即派兵包围燕王。燕王这才知道中了计,慌忙夺路而逃,可惜四周就像铜墙铁壁一般,连蚊子也飞不出去。燕军将领朱能、周长等人见燕王被困,急忙率军营救,拼死才杀出一条血路,护着燕王冲出了重围。张玉以为燕王还被困着,拼命杀了进去,却被南军一阵乱箭射死在马下。
 
为什么这箭射得死张玉却射不中燕王呢?难道是燕王有法术,所以南军不敢放箭,任他逃走吗?
 
原来建文帝曾说过,不想背负杀叔父的骂名,所以这些士兵才不敢放箭,怕射死了燕王,没法向建文帝交差。所以只想逼迫燕王投降,谁知燕王有帝王之相,凭你如何用计,他总能化险为夷,全军退败之时,手下的将士各自逃跑,他自己匹马单刀,且战且退。燕王虽深入南军,却能单枪匹马边战边退,南军步步紧逼,却被他弯弓搭箭射死了不少。后来朱高煦、华聚等人又赶来汇合,击退追兵后扬长而去。
 
回到北平后,燕王检阅将士,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又听说大将张玉战死,燕王不禁痛哭着说:“兵败没有关系,但失了这一员良将,实在令人痛惜!”众将听了也纷纷落泪。燕王经过此次大创后,下令休养生息,准备来年再大举进攻。
 
建文帝听说东昌大捷,十分欣慰。一面祭告太庙,一面让齐泰、黄子澄官复原职,还赦免了李景隆的罪。有罪不斩,这样如何树立军威?于是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曾一齐上奏说,李景隆不仅失职导致兵败,而且怀有二心,一定要将他正法才能正军心。连黄子澄也上书请建文帝砍李景隆的头。但这些奏折呈上去后建文帝都没有批复。
 
此时已是建文三年,正在建文帝准备祭祀圜丘,大行庆贺典礼的时候,燕王再次出师北平,已由保定南下,建文帝只好又命盛庸各军严行抵御。真是:
 
捷书上达方相贺,
 
敌骑重来又启争。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没有了箭逃到堤上,李景隆不带兵追击,反而让燕王得到救兵杀了回来,最终南军溃败,李景隆难辞其咎;东昌之役盛庸虽然告捷,但他既然诱使燕王入了围,为何不继续用火具和强弩对付燕王?有的说是因为建文帝有命,不得杀叔父,盛庸不敢抗命,所以燕王才得以逃脱。也有人说将士在外,皇上的命令有所听有所不听。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都可以擅自做主。如果盛庸乘此机会杀了燕王,那么燕军瓦解,大功告成,怎么会有后来的隐患?由此可知,李景隆固然有误国之罪,盛庸也错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要我说,盛庸之罪并不亚于李景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