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世宗新政

却说世宗即位后不过六天,便下诏商议兴献王的尊号。兴献王朱厚杬是宪宗的第二个儿子,孝宗时被分封到湖北安陆州。正德二年秋天,世宗朱厚熜出生,正德十四年,兴献王去世,朱厚熜身为长子,开始着手处理当地事务。三年后服丧期满,朱厚熜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就在这时候,朝廷派人来接朱厚熜入宫做皇帝,朱厚熜接旨后来到陵园和父亲辞行,然后和生母蒋妃拜别。临行时,朱厚熜命骆安等人传令给要经过的地方,让他们接待的时候一切从简,不得过于奢侈。
 
入宫后,除了照例大赦天下外,世宗还将正德年间那些冒功领赏的人全部革职,所有的弊政也全部废止了,贬斥的锦衣卫、太监、杂役等不下十万人。京城内外纷纷传颂世宗的英明。
 
世宗继位时虽然只有十五岁,却非常有主见。为了追崇自己的本生父母,不惜与大臣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
 
礼议之争的实质,首先在于世宗以藩王入继大统,追封没有做过皇帝的兴献王为皇帝,目的是维护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表明他的皇位不是继承自己的堂兄武宗,而是来自他父亲这一脉的血缘关系,也就是直接上承他的祖父明宪宗。
 
“礼议”之争历时二十多年,以世宗的胜利而结束,许多朝臣因为礼议之争,或者丧命,或者下狱,或者遭到贬斥,而严嵩却是“礼议”之争中的少数几个受惠者之一。
 
世宗到京城以后,派人去接母妃蒋氏,并起用原大学士费宏入朝辅政,封他做少保,朝中都没有异议。但是在兴献王的尊号上世宗和杨廷和等人却发生了大争论。
 
世宗想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因为事关重大,礼部尚书毛澄收到世宗的命令后立即来到内阁请教杨廷和。杨廷和说:“你听过汉成帝立定陶王为储君的故事吗?那就是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毛澄听后立刻告退离去,回到家便参照着杨廷和所说写了一封奏折呈递上去。
 
大意是说,根据历史典故,世宗既然做了皇帝,就应该把孝宗看成自己的亲身父亲,兴献王和兴献王妃以后就是世宗的皇叔父和皇叔母,不能追尊为皇帝。
 
世宗看完后勃然大怒:“亲生父母的名字怎么可以改?”说完,下令此事再议。当时梁储已经告老还乡,杨廷和以内阁首辅大臣的身份据理力争,说世宗应该“继统继嗣”,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父亲。世宗不听。后来毛澄等六七十人联名上奏请世宗收回成命,世宗仍然不听。
 
这时候,众大臣都表现得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得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世宗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世宗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
 
世宗看后深受鼓舞,立即来到文华殿,召来杨廷和、蒋冕、毛纪入内说:“父母是每个人的至亲,爱卿们的话虽然很有见地,但朕要是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为人子?如何为人君?现在朕想尊自己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你们应该体察朕的心意,不要让朕成为不孝的罪人呀!”
 
杨廷和等人不以为然,但奉召入殿,不便当面和世宗争执,于是三人只好默默地退下。待退朝后,经过三个内阁大臣会议商讨,决定再写一篇奏折,呈给世宗。此奏道:
 
皇上圣孝,出于天性,臣等虽愚,夫岂不知。礼谓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臣等不敢阿谀将顺,谨再直言渎陈!
 
然而,这封奏折递上去后,世宗并没有回应。给事中朱鸣阳、史于光,御史王溱、卢琼等人又上奏弹劾张璁道:
 
臣等闻兴献王尊号,未蒙圣裁,大小之臣,皆疑陛下垂省张璁之说耳。陛下以兴献王长子,不得已入承大统,虽拘长子不得为人后之说,璁乃谓统嗣不同,岂得谓会通之宜乎?又欲别庙兴献王于京师,此大不可。昔鲁桓僖宫灾,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以非正也。如庙兴献王于京师,在今日则有朱熹两庙争较之嫌,在他日则有鲁僖跻闵之失,乞将张璁斥罚,以杜邪言,以维礼教,则不胜幸甚!
 
接着,各种奏章依次递入,然而,世宗一味固执,始终不肯让步。不久兴献王妃蒋氏到了通州,听说大臣们要世宗尊孝宗为父亲,不禁气得直哭:“是我亲生的儿子,为什么要做别人的儿子?认别人做母亲?”
 
随即又对来接她的大臣们说:“你们身为人臣,父母都能跟着享福,我儿子做了皇帝,自己父亲的尊号却至今未定,我还到京城去做什么?”说到这里,蒋氏哭得更伤心了。大臣们奉旨来恭迎皇上的生母,谁知道事情变成了这样,只好上报世宗。
 
世宗知道后,也哭着跟张太后说,自己情愿退位回藩地,侍奉母亲终老一生。张太后一面安慰他留下,一面命内阁大臣赶紧商议出一个好办法,杨廷和无可奈何,只好替世宗起草诏书:“朕奉圣母慈寿皇太后(张太后)懿旨继承大统,生父兴献王应尊称兴献帝,母亲应尊称兴献后。宪庙贵妃邵氏应尊称皇太后……”杨廷和始终认为这次追尊不符合古训,但圣意难违,不得已只好借皇太后搪塞过去,保全他刚正不阿的名声。
 
这时,礼官将迎接蒋氏的礼仪细节上奏给世宗过目,上面写着蒋氏将从东安门入宫,世宗只看到这里就将奏折原样递了回去。
 
礼官只好改从大明东门入宫,世宗还是不高兴,竟然写下批示:“皇上的母亲来京城,应该从中门进来,然后入太庙谒见。”这一条批示又引发了轩然大波。
 
众人都说女人不能进太庙,张璁却辩论说:“天子虽然尊贵,那天子的母亲就不尊贵了?难道要从偏门出入?古时候的礼制可不是这样。怎么说女人不能进太庙谒见呢?”世宗于是安排锦衣卫组成仪仗队,亲自将母亲蒋氏从中门迎入京城,谒见太庙。
 
因为张璁屡次迎合世宗,杨廷和就授意吏部将张璁调任。但世宗已经完全被张璁说动,又颁下手诏,要把兴献帝改为兴献皇帝。杨廷和等人当然上奏谏阻,世宗一概不理。
 
嘉靖元年正月,清宁宫后殿起火,杨廷和等人趁这个机会上奏说:“宫殿被火烧毁,恐怕就是因为要改兴献帝为兴献皇帝的缘故。”
 
给事中邓继曾也上奏说:“天有五行,火主礼,人有五事,火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所以才会发生火灾。”世宗也有点担心,就按照众臣说的,暂时不再提这件事了。
 
世宗即位两个月后,册封陈氏为皇后,并奉上两宫尊号,慈寿皇太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皇太后邵氏为寿安皇太后,兴献皇后为兴国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宫一片太平。可惜好景不长,寿安皇太后邵氏没多久就生病了,什么药都没用,不久就去世了。邵太后本是宪宗的贵妃,兴献王的生母。兴献王去藩地的时候,母亲照例不能跟去,仍然住在宫中。
 
世宗即位的时候,邵太后已经老了,而且双目失明,她听到自己的孙子做了皇帝,高兴地将世宗从头到脚摸了一遍,高兴得嘴都合不拢。邵太后去世后,世宗想将她葬在茂陵,和宪宗合葬。
 
礼官不敢反驳,杨廷和等人上奏的时候也只是说:“祖陵不应该老是挖开,以免惊扰神灵。”
 
世宗决意要合葬,礼部尚书毛澄忧郁成疾,上书辞官,辞呈递上去五六次世宗都没同意。后来毛澄的病加重了,再次申请,这才得以准奏回乡。
 
毛澄匆忙上路,船到兴济的时候,毛澄就与世长辞了。毛澄在礼部任职的时候,曾因为世宗不遵守礼法而奋然地说:“臣虽然老眼昏花,但是绝对不能同意摒弃古礼,否则只有辞官这一个办法才能让臣视而不见。”
 
世宗很器重毛澄,虽然他再三忤逆圣旨,世宗还是对他恩宠有加。听说毛澄在途中去世,世宗特别惋惜,追封他为少傅,赐谥号文简。
 
世宗改元以后,甘肃、河南、山东几个省不时传来警报。甘肃巡抚许铭和总兵官李隆有矛盾,李隆唆使部下杀死了许铭,然后起兵作乱。世宗任用陈九畴为佥都御史,去甘肃巡抚,诛杀李隆等人,事情这才得以平静。
 
河南、山东的乱事是由青州矿盗王堂等人挑起的。他们在东昌、兖州,济南一带烧杀抢掠,还杀死了指挥杨浩。
 
世宗下旨,限日让山东官吏马上荡平,官员们担心受到严惩,就分别把流寇赶去了河南。后来,提督军务右都御史俞谏调集山东、河南的官兵合力围剿,这才把流寇扫除干净。
 
嘉靖二年夏季,西北发生大旱,秋季南方又发大水,世宗不免有些担忧。这时太监崔文说修道可以避祸,世宗于是召见了方士邵元节等人,并在宫中设立祭坛。
 
宫里插上香烛、幢幡,到处宣扬法号。世宗还选了二十多个年轻的太监,让他们换上道服,学习诵经忏悔,在乾清宫、坤宁宫、西天厂、西番厂、汉经厂、五花宫、西暖阁、东次阁等地依次设立了祭坛,几乎将紫禁城变成了修真的道观。
 
大学士杨廷和代表内阁大臣,吏部尚书乔宇代表六部大臣,纷纷请世宗远离僧道,停止祭祀。给事中刘最弹劾崔文引进旁门左道,请求重罚他。世宗非但不听,还将刘最贬为广德州判官,杀一儆百。
 
刘最被贬出京后,崔文还觉得不痛快,就唆使芮景贤诬陷刘最,说他在途中仍然用给事中的旧官衔乘坐大船,还苛待帮他做事的百姓。
 
世宗气坏了,下旨立即逮捕刘最回京,并将他拘留起来,后来刘最被判革职充军。世宗的刚愎自用由此可见。杨廷和、乔宇等人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世宗越陷越深。
 
给事中邓一鹏目击时弊,一心想要救国,便一再上奏,请世宗停止祭祀,放归那些方士。由于他措辞得当,世宗方才答应停止斋祭。
 
没过多久,世宗又颁布了圣旨,命太监提督苏杭织造。杨廷和认为监织一职已经取消,现在又重新恢复,纯属多此一举,当即上奏谏阻,世宗很不高兴。
 
世宗即位以后,杨廷和一直认为世宗英明果断,虽然年轻气盛,但还算有所作为,应该可以导上正途。
 
所以军国大事杨廷和都尽力和世宗争辩,还退回过圣旨四次,世宗虽然对他一再宽容,但心里早已不满。加上内侍太监从中挑拨,说杨廷和专横跋扈,不守人臣之礼,最终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说得世宗不能不信。现在杨廷和为了监织一事,正闹着要辞官,就在君臣相持不下的时候,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忽然上了一封奏折,请世宗改称孝宗为皇伯父,兴献帝为皇父,兴国太后为圣母。就因为这封奏折,朝上再次激起了一番争执,差点兴起了一场大狱。真是:
 
甘将唇舌作干戈,
 
可奈无关社稷何。
 
一字争持成互斗,
 
谁知元气已销磨?
 
太祖建立明朝以来,传到武宗这里已经是第十位皇帝了。除了景帝朱祁钰是因变即位外,其他人都是父子相传,没有哥哥死后传位给弟弟的先例。武宗没有子嗣,但杨廷和坚持迎立世宗,这才惹起尊号之争,这是杨廷和等人的第一个错误。
 
世宗既然已经成为新皇帝,名义上就是孝宗的后人,但是要世宗改称自己的父母为叔父、叔母,这明显于理不合。假如一开始杨廷和等人就定下名号,加以尊称,世宗也会对他们心生敬意,张璁也无法趁机而入了。何必要反应强烈地和世宗争执,君臣反目?这是杨廷和等人的第二个错误。
 
杨廷和等人身为大臣,明知斋祭一事对国家和社稷毫无益处,却因为和世宗生了嫌隙而不再发表意见。世宗只是被眼前的小人蒙蔽视听,又不是拒绝纳谏,他固然是刚愎自用,但造成世宗刚愎自用的其实是杨廷和等人。这是杨廷和等人的第三个错误。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