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袁崇焕冤沉碧血

为什么怀宗对袁崇焕的态度会突然转变呢?其实是中了清太宗的反间计。
 
原来袁崇焕在辽东的时候,曾有意与后金议和,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议和没有成功。朝中的大臣对边境的情况一无所知,却坚持认为议和有损大明朝的威严,是奇耻大辱,纷纷上奏弹劾袁崇焕。清太宗于是利用这一矛盾,在京城放出谣言,说是袁崇焕召他们入京的,目的是胁迫朝廷议和。
 
谣言很快就传到了怀宗那里,怀宗不免起了怀疑。清太宗足智多谋,得知朝廷的想法后,立即写了两封密信投到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恰巧被太监捡到呈给怀宗。
 
怀宗打开信一看,只见第一行写着清太祖给袁崇焕,顿时疑心大起,再看下去,原来是双方的议和信,偏又写得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怀宗越看越怀疑,本想立即把袁崇焕召来问罪,但是现在京城告急,还要靠袁崇焕的保护,只好暂时忍了下来。
 
后来被清兵抓去的太监杨氏逃了回来,对怀宗说:“袁崇焕已经与后金定下了合约,就要达成城下之盟了。”
 
怀宗沉着脸问:“这可是真的?”
 
杨太监说:“敌将高鸿中等人密谈的时候,正好被奴才听到了,所以乘夜逃回来禀报。”
 
怀宗愤愤地说:“怪不得他按兵不动,停战了好几天。他已经擅自杀了毛文龙,难道还要擅自议和?”
 
杨太监又说了几句袁崇焕的坏话,怀宗听后更是怒不可遏,当即召袁崇焕入见,将他关进了大牢。
 
成基命慌忙叩请怀宗慎重,怀宗大怒说:“慎重二字就是因循守旧的别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成基命又叩头劝解道:“这可不是平时啊,陛下!现在兵临城下,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怀宗不等他说完,便径自拂袖起身入内了,成基命撞了一鼻子的灰,只好退出。
 
而总兵祖大寿、何可纲听说袁崇焕被抓,因害怕被连坐,竟带着兵马逃到山海关外去了。
 
不料,清太宗计中还有计,他并没有乘势攻打京城,反而分兵攻打固安、良乡一带,抢劫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妇女就回到了卢沟桥。
 
谁知明朝廷在这个时候,却任用了一个名叫申甫的游僧。金声推荐申甫的时候,说他擅长兵事,怀宗因此特意提拔他为副总兵,让他招募新兵。申甫平时并没有带兵打过仗,不过是靠一些小聪明造了几辆战车,那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清军?况且要他仓促募兵,更是难上加难。
 
申甫招募来的都是些市井无赖、游手好闲之人,要不就是他认识的僧侣,加起来差不多有四五千人,申甫率领这群乌合之众来到卢沟桥列起了车营,试图阻截清军。只听清军的将士大喊一声,就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申甫忙率众御敌,可是那些新兵全然不懂打仗,一听到号角声就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就是推车的人也慌了手脚,本该向东走或者向西走的,现在却像得了病一般,手脚不能动弹。
 
清兵如狼似虎地冲进车营,见车就劈、见人就砍,不到一会儿,申甫手下的新兵就被扫除干净了,连申甫也下落不明。
 
清军乘胜来到永定门,怀宗惊慌不已,特设文武两经略,文经略由尚书梁廷栋担任,武经略由总兵满桂担任,分别驻守西直门、安定门。满桂和袁崇焕一样主张坚守,但怀宗现在还是不信任大臣,又从魏忠贤的余孽中挑选了曹化淳、王应朝、吕凤翔等人作心腹。
 
不到两年初衷就变了,怀宗之死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些太监知道什么兵法,只盼着两经略杀退敌兵,自己好安享富贵,因此拼命怂恿怀宗催促两经略出师。
 
梁廷栋是文官,所以就将冲锋杀敌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满桂;满桂不便抗命,只好带领总兵官孙祖寿等人,来到城外三里的地方与清兵对战,双方从午时杀到酉时,还是胜负未分。这时清太宗偷偷让部下换上明军的装束,趁着天黑混进明军的队伍里捣乱,满桂措手不及,竟然和孙祖寿等人就这么战死了。
 
京城的情势变得更加危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打了胜仗的清太宗不仅没有乘胜追击,反而下令退军,竟然带着大军朝通州而去。
 
原来,清太宗的打算是,京城一时难以攻下,就算攻下了也不能长守,一旦援军赶到,反而进退两难,还不如四处骚扰,害得他民穷财尽,到时候再大举入京。怀宗本来已经做好了迁都的准备,忽然听到了清兵退军的消息,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御史高捷、史褷,本来和魏忠贤是一党的,不知道为什么仍然在职。大学士钱龙锡平时很瞧不起他。高捷因而对他怀恨在心,就借袁崇焕一事诬陷钱龙锡说:“袁崇焕通款杀将,都是钱龙锡主使的,应该和袁崇焕一起处置。”钱龙锡上奏为自己辩白,偏偏高捷死咬着他不放,钱龙锡心灰意冷,当即辞官回乡,好在怀宗还算有点儿理智,并没有胡乱加罪,放钱龙锡回去了。
 
这时,尚宝卿原抱奇又上奏弹劾韩爌,说韩爌是袁崇焕的军师,他也主和,应该一并将他罢官。怀宗斥责原抱奇多话,夺去他的俸禄,以示惩罚。没想到左庶子丁进和工部主事李逢申的奏折又陆续呈了上来,韩爌乐得引退,三次上奏辞官回乡。怀宗想起之前让韩爌查办魏忠贤一案时,韩爌并不尽心,也无意挽留,就任他归去了,然后重新任命礼部侍郎周延儒、尚书何如宠、侍郎钱象坤为礼部尚书,入内阁办事。
 
转眼间已经是崇祯三年,清兵由通州东渡,先后攻克了香河、永平,副使郑国昌和知府张凤奇等人全部殉国。兵部侍郎刘之纶约总兵马世龙、吴自勉等人去永平牵制清兵,自己则率军直扑遵化,驻扎在娘娘庙山。
 
谁知马世龙等人却违约了。
 
当清兵来袭击刘之纶的时候,刘之纶用木炮击伤了几十名清兵,可是木炮是手造的,很容易出问题,第二次发射的时候,子弹竟然不是向前射去,反而是向后弹了回来,落到了明军的队伍中,明军顿时就乱了。
 
这难道是天意?
 
清兵乘隙进攻,刘之纶拼死抵抗,足足和清兵斗了一天才放弃。刘之纶声嘶力竭地大喊道:“死!死!有负天子之恩!”接着解下佩印交给家人,让他们报告朝廷。家人才逃出去几步远,刘之纶就身中两箭倒在了血泊之中,剩下的残兵被清兵一扫而空。
 
清太宗接着进军迁安、滦州,一直攻打到昌黎,昌黎守令左应选誓死守城,清太宗屡攻不下。而这时候,孙承宗已经被调守山海关接任袁崇焕,所以当通州遇险时,孙承宗无法及时救援。清太宗知道孙承宗不好对付,担心他截断自己的后路,只好匆匆收兵,回国去了。
 
孙承宗正安抚祖大寿、何可纲,让他们收兵待命。祖大寿上奏自请处罚,愿意立功替袁崇焕赎罪。朝廷传旨安慰了他。后来清兵退回北方,孙承宗随即派兵收复了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
 
周延儒入内阁之后,开始替温体仁说话,竭力游说怀宗,大学士李标见周延儒和温体仁互相勾结,不愿与他们为伍,索性罢官回乡,成基命也辞职回乡,温体仁终于奉旨入内阁做了大学士。
 
之前崔呈秀、魏忠贤专权的时候,温体仁曾和他们有过往来,甚至还曾为杭州的魏忠贤生祠题过几首诗,极力颂扬魏忠贤的功德,后来又给崔呈秀行贿。
 
现在温体仁入了内阁,言官越是弹劾他,怀宗反而越是信任他。真是南辕北辙。阉党高捷、史褷也仗着有温体仁撑腰,大出风头,两人本已弹去钱龙锡,却还觉得不足,又由史褷上奏弹劾袁崇焕道:“钱龙锡主使袁崇焕卖国欺君,罪比秦桧。而且听说他罢官以后,想将袁崇焕给他的贿赂转交到亲戚家,为下一步做打算。”怀宗看到奏折后动了怒,让刑部在五天内定罪。
 
刑部力劝怀宗说:“斩杀毛文龙是袁崇焕一人所为,钱龙锡也并不主张议和,这次和袁崇焕一起坐罪真是冤枉。”怀宗还是不肯相信,要将袁崇焕处以极刑,并逮捕钱龙锡下狱,命群臣议罪。可怜这功多罪少的袁督师,不久就在闹市被处以极刑,清白无辜的钱故辅(钱龙锡),也被逮捕下狱等待处置。温体仁与史褷等人又想力翻魏忠贤一案,把逆字移加到袁崇焕和钱龙锡两人的身上,请求怀宗处死钱龙锡。后来还是中允黄道周,上书为钱龙锡讼冤,怀宗才有所感动,只将钱龙锡长期囚禁,既而又减刑论罪,后发配戍守定海卫,但已是冤屈得很了。
 
明朝的赋税倾向于古制,本不算苛刻,但自从神宗创立矿税以来,太监们四处索要,任意提价,百姓的生活就渐渐变得困苦起来。后来又发生了辽东战事,每年需要的大批军饷都是从民间剥削而来,百姓因而更加穷困潦倒。
 
后来朝廷裁减了内地士兵的几十万军饷,减去了各处驿站几十万的开销,士兵们填不饱肚子,驿站又没有余粮,只有纷纷逃跑,有的亡命山谷,聚集起来做了强盗和土匪,并趁机胁迫周边的百姓下水。百姓也没有粮食填饱肚子,哪活得下去?不得已只有投奔绿林以抢劫为生,这样至少不会再挨饿。
 
那时候的天气也很奇怪,连年发生灾荒,好像生怕百姓不肯作乱似的,不是今年发水灾,就是明年发旱灾,弄得寸草不生,再加上官兵还来索要税银,百姓苦不堪言,只好相继做了强盗。
 
这场祸事就是崇祯改元以后发生的。
 
起先是云南、贵州等地的蛮人作乱,首领奢崇明与安邦彦负隅顽抗,总督闵梦得敷衍了两三年,始终没有平定叛乱。怀宗即位后,奢崇明、安邦彦两人越发嚣张,还分别自称为大梁王和四裔大长老,到处抢掠。怀宗起用朱燮元为总督,调集云南、四川、贵州三路大军直捣贼人的巢穴,杀了奢崇明,斩了安邦彦。接着分设土司、开垦荒田、修筑堡垒、设立驿站通道,西南一带方才得以相安无事。
 
谁料西南平定后,西北又遭遇了不幸,连年饥荒。陕西巡抚乔应甲、延绥巡抚朱童蒙又都是魏忠贤的余党,只会祸国殃民,根本不会体恤百姓,所以流寇四处作乱,把大明的江山搞得东残西缺。
 
第一个作乱的强盗头子就是府谷人王嘉胤。王嘉胤手下又有两大恶贼,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张献忠。
 
张献忠是延安人,阴险狡诈,但也足智多谋,曾和王嘉胤有些来往。王嘉胤因打劫富贵人家的粮食被有司悬赏缉拿,索性揭竿起义做了盗贼,张献忠后来率众人投奔了他,人称“八大王”。
 
李自成是米脂人,自小就喜欢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做了一名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崇祯元年,明朝廷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了一些,李自成因为丢失公文被裁,失业回家并欠了一屁股债,只好投奔了王嘉胤。王嘉胤带着五六千人聚居在延庆府的黄龙山,后来又有白水贼王二、宜川贼王左挂、安塞马贼高迎祥、饥民王大梁、逃兵周大旺等人率众响应。
 
陕西巡抚已经改任了刘廷宴,此人既年老又无能,直到各个州县相继告警,他还斥退报信的人说:“这些不过是地方饥民,能有什么大志?过两天自然就解散了。”因为刘廷宴的纵容,盗贼越聚越多,刘廷宴无可奈何,只好据实上奏。
 
怀宗于是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兵部尚书,督三边军务,剿灭流寇。杨鹤上任后,商洛道刘应遇已经击毙了王二,斩杀了王大梁;督粮道洪承畴也打败了王左挂,斩杀了周大旺,贼人的气焰眼看着已经败下去了一半。
 
谁知杨鹤不乘胜追击就算了,还让各军不得乱杀人,因为他要招抚。以致本已经颓败下去的流寇又死灰复燃。不久满洲兵入犯京城,朝廷下旨要各省派兵支援,陕甘兵奉调东下,结果在中途逃散;山西兵也在良乡大败,逃兵们不知道去哪,最后都铤而走险做了匪类。
 
可见流寇不除,最后一定会祸国殃民。
 
朝廷又起用前总兵杜文焕前去征讨逆贼。杜文焕给王嘉胤、王左挂两人发去消息,让他们投诚,王左挂正巧走投无路,就和党羽王子顺、苗美等人请降,王嘉胤却不肯接受招抚,还攻陷了府谷抗命。总督杨鹤却不将此事上报,只是命官兵四处招降。于是贼寇王虎、小红狼、一丈青、掠地虎、混江龙等人借机假装投降,杨鹤一律发给他们免死牌,将他们安插在延绥、河曲一带。
 
然而,这些人盗性未改,依旧奸淫掳掠,我行我素,不过表面上不放火、不杀人,自称是安分守己的良民。百姓忍气吞声,无从申冤,只好束手待毙,有一些机灵的都跟着流寇而去。朝廷又提拔洪承畴为延绥巡抚,与副总兵曹文诏合力围剿。曹文诏忠勇过人,仗着一杆蛇矛东奔西走,流寇就像羊入虎口,多半被杀。王嘉胤不自量力,竟然率众来战,一场鏖战过后,王嘉胤被杀得大败而归。
 
曹文诏追到阳城,和王嘉胤再次打了起来,王嘉胤招架不住被曹文诏刺死。八大王张献忠带着两千人向洪承畴投降,李自成逃到他的舅舅高迎祥那里,王嘉胤的余党又另推李自用为头目,绰号紫金梁,仍是暋不畏死,出没于西陲,并纠集群贼,建立了三十六营,这三十六营都有绰号,就像梁山好汉一样,分别是:
 
神一元 不沾泥 红军友 老回回 八金刚 扫地王
 
闯塌天 破甲锥 邢红狼 乱世王 混天王 显道人
 
乡里人 活地草 革里狼 左金王 曹操 关索
 
混天星 过天星 独行狼 蝎子块 一字王 射塌天
 
混十万 可天飞 混天飞 点灯子 王老虎 金翅鹏
 
一条龙 满天星 混天猴 上天龙 马老虎 独头虎
 
上天猴 黑煞神 飞山虎 一只虎 撞天王 翻山鹞
 
整齐王 紫微星 托天王 十反王 小秦王 混世王
 
上天王 一连莺 一盏灯 钻天哨 开山斧 一座城
 
通天柱 爬天王 抓地虎 滚地龙 滚地狼
 
以上这些贼寇,有的是一个人为一营,有的是三五个人一营。真是:
 
区区三户足亡秦,
 
况值关中尽乱民。
 
大好江山同瓦裂,
 
半由天意半由人。
 
不过李自成、张献忠两贼,不在这三十六营里,此外微不足道的喽啰小丑,更是数不胜数。究竟群盗能否被扑灭,下章便知。
 
诛杀魏忠贤和他的余党是怀宗最英明的举措,后人之所以看重怀宗就是因为这个。然而曾几何时,怀宗却再次倚重太监,贻误国事。杨太监既然已经被掳去,又怎么会安然无恙地回来,况且敌营的军机会轻易被一个囚犯探听到?有点智慧的君主早就应该看出这是敌人的计谋,怀宗为什么看不出?袁崇焕一死,辽东就岌岌可危。要不是怀宗自毁长城,清太宗如何可以得手?曹化淳、王应朝、吕凤翔等人都是奸人,小人得势善类就不复存在,后来天怒人怨接踵而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上天都已经厌弃大明,靠一个好猜的怀宗怎么可能拨乱反正?有人说大明是亡在熹宗手里而不是怀宗,我看这倒未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