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共有一百回。作者用章回小说体裁形式写的小说,不像《三国演义》那样创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而是史实力求确凿的通俗历史书,是一部观念先进、文笔优美,足以充分反映历史真实的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亡国的明朝历史,
第二十五章 箱子里的秘密
话说何福、平安等人正要拔营时,忽然遇上了燕军夜袭,猝不及防,而那三声号炮其实是燕军所放,但燕军并不知道那是何福的暗号,只是因为要夜袭,所以才鸣炮进攻,偏偏跟何福军中的暗号对上了,南军还以为是约定的时间到了,纷纷争着跑出营来。送上门来的肥肉怎么能不要呢?燕军趁势杀了许多南军,营内顿时人仰马翻,一片鬼哭狼嚎之声。
 
副总兵陈晖和侍郎陈性善等三十多人统统战死,就连平安也失足落马,束手就擒,只有何福一人得以逃脱。这次战事,南军的精锐遭到重创,自此以后一蹶不振。
 
黄子澄听到消息后大哭说:“大势已去,我辈即使死一万次,也不足以赎误国之罪呀!”随即上书请建文帝调十万辽兵到济南和铁铉会合,截断燕军的后路。
 
建文帝准奏,命总兵杨文调辽兵到直沽,没想到在途中遭遇燕将宋贵袭击,辽兵全部溃逃,杨文就擒,没有一兵一卒抵达济南。
 
燕王接着进攻泗州,收降了守将周景初。安抚完百姓后,燕王前往祖陵拜谒。附近的乡亲父老闻讯都来见他,燕王赐给他们酒肉,对他们好言安抚,父老乡亲们都拜谢而去。
 
燕王想进一步采取行动,听说盛庸带领着几万步兵和几千战舰在南岸严阵以待,一时也不敢贸然进兵,于是便派遣使者到淮安去见驸马梅殷,说要去淮南进香,请他让个路。
 
梅殷说:“先皇有命,禁止进香,不遵先皇的命令,就是不孝。”言下之意就是不给让路。使者回去禀报后,燕王大怒,当即给梅殷写了一封信,大致是说:“本藩王出兵到此,是为了清君侧,是天命所归,谁敢挡路?你别不识抬举!”梅殷看到信十分愤怒,竟然将送信人的耳朵、鼻子割掉了,还让他回去转告燕王说:“暂时留下你的嘴巴,你回去告诉燕王,君臣大义他难道不知道吗?”燕王无可奈何,只好转向凤阳借道。凤阳知府徐安听说燕王要来,连夜将浮桥拆除,渡船藏起,把交通给阻断了。
 
燕军渡江又失败了。
 
燕王踌躇了一会儿,忽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召来邱福、朱能等人入帐,秘密吩咐了他们一番,然后自己带军来到了淮水北岸。燕王指挥将士大张旗鼓做出要渡江的样子来,南军瞧在眼里,于是立即整备兵械,严加设防,预备在燕军南渡的途中实施袭击。
 
谁知燕军那边吵吵嚷嚷了半天,也没有一条船朝对面驶过来。这边南军睁大眼睛等了差不多有小半天,也不见江面上有什么动静,于是就都各自回营休息去了。
 
然而,就在这时,营外忽然喊声骤起,杀到许多燕军,人都乱了手脚,马也胡乱嘶鸣,吓得南军魂飞魄散。这些燕军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邱福、朱能等人奉命带数百人向西走了二十里地,从上流雇了渔船渡过淮水绕到了南军营前。
 
可盛庸还以为这些燕军是飞过来的,于是慌忙出帐上马,想要逃走。没想到这马受了惊,反而将盛庸一下子掀了下来,盛庸跌倒在地上,手和脚都受了伤,几乎动弹不得,幸亏手下的亲兵反应快,急忙将他扶起塞进一条小舟仓皇离去。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顿时全营大溃。
 
燕王趁着南军大乱找来了渡船,上岸夹击,立即将南军扫得一干二净,淮南的战舰于是全部归燕军所有。随后,燕王又乘势攻下了盱眙、扬州,杀了都指挥崇刚和巡按御史王彬。另外派出指挥吴庸拿下了高邮、通泰、仪真等城池。其他城镇的守将有的还主动向燕王示好,进贡钱款,有意归附。
 
燕军全营进驻高邮,只见江面上燕军的旗帜遮天蔽日,鼓声震天。
 
朝廷非常惊恐,建文帝忙派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等人分头去征兵。各个城守都在观望,送钱给燕王以示归附,朝中的大臣担心自己被困在京城里,很多都主动请求出去镇守别的城市,以便于日后逃跑,京内因此越发空虚了。建文帝也越来越惶急,无奈之下,下了一封“罪己诏”,暗中还找来齐泰、黄子澄商议最后的对策。
 
这时,方孝孺却上奏说:“事情紧急,我们先用缓兵之计承诺燕王割地议和。等到征兵完毕再跟他一决胜负。”
 
建文帝流着泪说:“派谁去求和?”
 
方孝孺说:“不如派庆城郡主去。”建文帝点头,随即以吕太后之命派庆城郡主去燕王军营议和。
 
庆城郡主是燕王的妹妹,一见燕王,燕王先哭了起来,郡主也跟着哭。
 
两人对哭了一场后,燕王问道:“周王、齐王怎么样了?”
 
郡主说:“周王已经被召回了京城,齐王还在狱中。”
 
燕王听了开始叹息起来。郡主随后将建文帝的意思转达给了燕王,燕王听后说:“父皇分藩都不能保证子孙后代的安全,更何况割地?我率兵来这里,无非是想吊谒孝陵、朝见天子,希望能拨乱反正,请天子赦免众藩王,令奸臣不能再左右天子,这些完成后,我立刻撤兵回藩地,恪守君臣之礼。朝廷今天议和,明天又开战,让妹妹你来将我拖住,我又不蠢,他们以为这样我就会相信了?”
 
方孝孺的计谋被燕王识破,郡主也不便再多说,只得告辞回去。燕王送她到营外,又对郡主说:“请替我向皇上道谢,我与皇上是至亲,我并没有任何歹意。请皇上从此悔悟,不要听信奸臣的话,帮我转一句话给弟妹,就说我一路以来九死一生,幸亏祖宗保佑,得以到达此地。相见之日已经不远了。”
 
郡主回去后将燕王的话一五一十地复述给建文帝听,建文帝听后又问方孝孺怎么办,方孝孺说:“长江是天险,足以挡住燕王的百万大军,陛下不必担心。”话音未落,又有锦衣卫来报,说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永清典史周缙率军前来支援京城了。建文帝这才稍稍放心,随后一一召见了他们,令他们扎营城外,一面命兵部侍郎陈植去江上督军。
 
不久燕王进军瓜州,命太监狗儿带都指挥华聚先行到浦子口。盛庸、徐辉祖合力打败了狗儿、华聚等人,燕王知道后正打算议和回北平,碰巧二儿子朱高煦这时带着大军前来支援。
 
燕王大喜,忙出营迎接,还亲切地轻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大儿子身体不行,行军打仗就靠你了呀!”
 
这句话足以让朱高煦动起夺嫡的心思。朱高煦有了斗志,于是更加努力冲锋陷阵,盛庸军稍有退却。
 
后来都督佥事陈瑄听了燕王的劝告,竟然带着水师投降了燕王。还有陈植手下的金都督,他也想叛逃,陈植窥破了他的意图,把他叫去诘问,没想到双方一言不合竟大打出手,金都督一怒之下将陈植杀了,随即带着众人前来投奔燕王。燕王问明情况后,立即将金都督斩杀了,然后将陈植的遗体葬到白石山。接着,燕王开设祭台敬江神,率领部下开始渡江。
 
舳舻相接,荆旗蔽空。江面上波澜不惊,长空万里,号角和战鼓声传到了百里之外,南军十分惊骇。盛庸带着众人抵御,还没交战,燕军的前哨已经登岸,几百健将迎面冲向庸军,庸军大乱,顿时溃散。燕王渡江后,带领众人穷追了几十里地,杀死无数南军,幸存的士兵也已经逃散,剩下盛庸一人一马落荒而逃。燕军乘胜追击拿下镇江,打算休养几日后就进军京城。
 
建文帝听到战报,徘徊在殿外束手无策,又找来方孝孺商议。方孝孺请建文帝速速诛杀李景隆,建文帝不肯。不料朝廷大臣邹公瑾等十八人听说方孝孺的话,拥着李景隆就上殿来了,纷纷举起手里的象笏朝李景隆一通乱击,打得李景隆头破血流。
 
李景隆虽然早该被杀,但事已至此,诛杀他也没什么意义了。一班大臣拿着象笏乱击,更是失了朝仪,真是可笑又可叹!
 
建文帝制止了众人,命李景隆上前说话。
 
李景隆跪在丹墀上,抖得像筛糠,磕了很久的头后才说出了“议和”两个字。建文帝于是委任李景隆,派他和兵部尚书茹瑺一起到燕营议和。
 
两人见了燕王,立刻跪了下来。燕王冷笑着说:“你们来此有何贵干?”李景隆连连磕着头说:“奉皇上的命令,前来求和,皇上愿割地分南北两国。”
 
燕王不等他说完,便说:“我从没犯过什么大错,却无端被贬为庶人,你们身为大臣,却从没替我说过好话,如今还来做说客?我现在保命都难,要土地有什么用?况且皇上以什么名义割地给我?父皇明明给了我北藩,都是奸臣挑拨,皇上才下诏收回,要我罢兵你们总要交出奸臣吧?只要你们交出奸臣,我立刻罢兵,皇天在上,决不食言!”
 
李景隆等人拜谢回京。
 
建文帝听了他们的禀报,命李景隆再去燕营,就说,罪臣已经被驱逐流放,抓住后立即交给燕王。李景隆面有难色,建文帝便让众藩王跟他一同前去。
 
燕王见到众藩王到来,打开营门迎接他们。众藩王向燕王转达了建文帝的意思,燕王听了说:“各位弟弟觉得皇上的话是真是假?”
 
众藩王齐声说:“应该是真的。”
 
燕王说:“我来此只想将奸臣除去,并无他意。”然后设酒宴款待众藩王。
 
藩王们回去后,朝廷重臣认为燕王不肯议和,劝建文帝迁徙到其他地方,免得出什么岔子。方孝孺却不同意,他说:“京城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城高池深,粮食充足,防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文帝便按照方孝孺的建议,令城外的居民拆屋运木。
 
当时正是盛夏,住在城外的百姓不愿意拆运木材,宁愿选择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以致大火连日不息。
 
建文帝又请谷王朱穗、安王朱楹带着民兵分段防守各地。齐泰、黄子澄想要外出募兵,向建文帝请命,建文帝还没准奏他们就自行离去了。齐泰投奔到广德州,黄子澄逃去了苏州,无非是为了避难。
 
建文帝不禁叹息说:“事情因他们而起,难道他们要弃朕而去吗?”正说着,外面已经传来燕军进攻京城的消息,建文帝找来方孝孺,方孝孺坚持留下来等待救援,挡不住了就殉国。
 
建文帝听了这话,更加惶急了起来。这时御史魏冕踉跄着跑了进来,说左都督徐增寿密谋接应燕军,建文帝不信,接着其他人也纷纷上奏,建文帝方才命左右将徐增寿拿下,当面数落了他的罪状,然后亲自动手,用佩刀把他砍死了。怒气还未平息,这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跑入殿中,大声高呼:“不好了!不好了!燕军入城了!”
 
建文帝大惊失色地问:“这么容易就入城了?莫非有内应?”
 
程济说:“谷王朱穗、李景隆等人打开金川门将燕王迎了进来,所以京城才这么快失陷。”
 
建文帝流着眼泪说:“罢了!罢了!朕一直待他们不薄,他们竟狠心负了朕,还有什么好说的?”
 
程济说:“御史连楹曾假装投降,想行刺燕王,不幸被人发现,反被杀死了。”
 
建文帝听后,痛悔不已地说:“这样的忠臣朕后悔没有重用他啊!朕现在知道自己错了,还不如听方孝孺的,殉了国算了。”说完,建文帝就要拔刀自尽。
 
一旁的少监王钺忙跪下大喊:“陛下千万不能轻生!高皇帝驾崩前曾留下一个箱子交给掌宫太监,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以打开箱子一看,自有求生的办法。’”
 
程济急忙插嘴问道:“箱子在哪?”
 
王钺说:“藏在奉先殿左侧。”
 
左右听了这话,都说大难已到,还是快点打开箱子为好。建文帝于是命王钺去取,不一会儿,四个太监扛着一个红色的箱子进来了。
 
这箱子相当沉重,四围都用铁皮包裹着。连锁心里面也灌了生铁。
 
王钺拿铁锥将箱子敲开,大家死死地盯着箱子,都以为里面有什么退敌的妙计,谁知箱子里藏着的是三张度牒,一张叫应文,一张叫应能,一张叫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等东西,一应俱全。另外还有一把薙刀,十锭白银,和红纸一张。
 
纸上写着,应文从鬼门逃出去,其余人从水关逃出去,傍晚的时候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建文帝叹息着说:“天意如此,就这么办吧!”程济于是取出薙刀给建文帝剃发。杨应能因为名字和度牒正好相符,表示愿意一起剃度,和建文帝一起逃亡。
 
监察御史叶希贤也说:“臣名叫希贤,愿意和陛下一起,也把头发剃了。”
 
三人脱下身上的衣服,披上袈裟藏好度牒,准备出走。
 
临走前,建文帝命人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大明内宫全部烧毁了。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其他妃嫔除了那些提前逃跑的,多半被烧死,建文帝又痛哭了一场。动身前,留在殿上的还有五六十人,他们都跪倒在地上大哭,说也愿意跟随陛下逃亡。
 
建文帝说:“人多不便出走,你们还是自便吧。”
 
御史曾凤韶牵住建文帝的衣角,叩着头说:“臣愿一死以报陛下的恩典。”建文帝都来不及回答他就匆忙出走了。
 
誓死相随建文帝的还有另外九个人,他们跟着建文帝来到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里的一扇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面通向水道。建文帝弯下腰先出去了,其他人也鱼贯而出。
 
门外停着一艘小舟,舟中有一位穿着道服的老人。老人见建文帝出来,跪下磕头说万岁。建文帝问他姓名,他回答说:“老身叫王昇,是神乐观的住持。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所以在这里停舟守候。”
 
难道是太祖僧缘未满,所以让子孙接过他的衣钵继续修行?
 
建文帝和其他九人登上小舟,没多久就来到了神乐观,王昇引众人进入道观,安顿一番。
 
薄暮时分,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到了,跟随建文帝出逃的一共有二十二人,根据他们的官衔,编次如下:
 
兵部侍郎廖平 刑部侍郎金焦 编修赵天泰、程济 检讨程亨 按察使王艮 参政蔡运 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 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宋和、郭节 刑部司务冯镇抚牛景先、王资、杨应能、刘仲 翰林待诏郑洽 钦天监正王之臣 徐王府宾辅史彬 太监周恕
 
杨应能、叶希贤等人来见建文帝,仍称他为皇上。
 
建文帝说:“我已出家为僧,以后就以师兄弟相称吧,不必行君臣之礼了。”大家哭着答应下来。
 
廖平说:“大家随师兄出走,本是一片诚心,但随行的人不需要太多,也不能太多。就选那些没有家室拖累,又有膂力保护师兄的人常伴师兄左右吧,最多不超过五人,其他人就去分散到各地,遥相接应,以便于危难时相互救援,这样可好?”
 
建文帝点头赞同。于是众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王昇呈上晚膳,大家草草吃完。随后决定由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三人,每日随侍建文帝左右。杨应能、叶希贤扮作僧人,程济装成道士,冯㴶、郭节、宋和、赵天泰、牛景先、王之臣六人外出采买所需之物,以供应建文帝的衣食起居。六人全都隐去名姓,改变称呼。其余十几个人散居各处,哪处方便,建文帝就住在哪。
 
建文帝又与众人商议道:“我留在这里非长久之计,不如去云南,依投于西平侯沐晟。”史彬道:“现在大家一行这么多人,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何况新主还没打算放过我们,倘若有人告密,反倒招来麻烦,不如四处游历,东西南北,皆可为家,何必非要去云南?”建文帝随口答应,当晚就住在馆舍中。
 
第二天,天快要亮的时候,建文帝脚痛不能行走,于是史彬、牛景先二人便步行到中河桥找船。这时有条小船划过来,船夫是吴江人,与史彬同乡,彼此颇为熟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史家派来打探消息的。史彬大喜,回去告诉建文帝,请建文帝到自家暂避。建文帝于是离开神乐观,登上船,同行的有叶希贤、杨应能、程济、牛景先、冯㴶、宋和、史彬七人,其余的人就此别过,并约定来日相见的日期。
 
船到了吴江,史彬陪着建文帝回到家中,并将他安排在一间叫清远轩的屋子里住了下来,此屋位置偏西,建文帝将其改名为水月观,并亲笔用篆字题写匾额。几天后,诸臣如约而至,相聚了五天。随后建文帝命他们回乡探亲。
 
及至燕王登基,下诏削夺了随建文帝一起逃亡的诸大臣的官衔,命礼部发布公文,追缴先前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令,苏州府派遣吴江邑丞巩德,去史彬家索取敕书等物,史彬与其相见,巩德说:“听说建文帝住在您府上,确有此事?”
 
史彬回答说建文帝没来,巩德微笑着离去了。
 
建文帝得知此事后,清楚这里难以久留,于是与杨应能、叶希贤二僧,及道士程济,告别了史彬,打定主意往云南去了。
 
建文帝爱好文学,善作诗词,在他云游贵州时,常在石壁上题诗,留有律诗一首:
 
风尘一夕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
 
玉漏无声水自沈。
 
遥想禁城今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
 
惟有群乌早晚朝。
 
燕王渡过淮水之后,南京就已经不可能守得住了,除了议和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然而野心勃勃的燕王,岂肯议和?郡主之行,众藩王之行,更让燕王藐视朝廷。至于李景隆、茹瑺等人的伏地乞怜,除了为国家蒙羞外,有什么别的用吗?建文帝出逃一说,明太祖留下的红色箱子,君臣剃度,这些事荒诞不经,难道真的是太祖有预感,预先为儿孙准备好的?还有的说这是刘伯温预测到的。可考查正史,也不见刘伯温有这样的本事,不过建文帝出逃,剃度为僧,未必全是猜测,因为王鏊、陆树声、薛应旗、郑晓、朱国桢等人在史书中都有记载。太祖从僧人变成皇帝,建文帝从皇帝变成僧人,循环往复,这不是明史上的一大奇事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