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共有一百回。作者用章回小说体裁形式写的小说,不像《三国演义》那样创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而是史实力求确凿的通俗历史书,是一部观念先进、文笔优美,足以充分反映历史真实的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亡国的明朝历史,
第三十章 成祖的四次北征
话说唐赛儿之乱发生后,山东很多官员都因为失职而被朝廷治罪,唯独山东左参政刑部郎中段民却因此事而升职了。段民上任后,颇能体恤百姓,这次唐赛儿之乱牵扯到的一些平民,段民都尽数释放了,只派人追捕唐赛儿一人。
 
数日之后,已将唐赛儿拘捕到案,段民亲自审讯,唐赛儿却谈笑自如,对罪状供认不讳。段民觉得唐赛儿很不正常,命人将她的手脚砍断。谁知锋利的钢刀根本砍不进唐赛儿的手臂,刀都砍出缺口了,唐赛儿依然毫发无伤。段民只好下令将唐赛儿严加看管起来,先用铁索将唐赛儿捆住,然后押进囚车,派人押去京城。
 
押送唐赛儿的队伍走到半路,天渐渐地黑了,这时,囚车前后左右突然间出现了许多面目狰狞的厉鬼,身高数丈,不仅腰上系有弓箭,手里还拿着大刀,恶狠狠地朝众人直冲过来。大家逃命要紧,纷纷逃离囚车。
 
等到厉鬼消失,众人再回囚车一看,只见一堆废镣铐,唐赛儿已经了无踪影。
 
众人瞠目结舌,只好回去禀报段民。段民没办法,也只好据实禀报朝廷。朝廷里的那一班大臣,早先听说犯妇唐赛儿已经解押进京,原本都想去看看,后来听到段民的上奏,纷纷诧异不已。成祖也没有责问段民,只命人将抓来的尼姑、道姑全部释放了。连柳升也从狱中放了出来。
 
这下动乱终于平定了,只是唐赛儿的下落最终无人知晓。
 
话分两头,却说成祖击败阿噜台后凯旋回朝。
 
过了一年,阿噜台派遣使臣进贡马匹,表示对明朝廷俯首称臣。成祖为了嘉奖他弃暗投明,命户部收下了阿噜台的礼物,并厚赏了来使,让他带着礼物回去复命。
 
这时,瓦剌的酋长玛哈木杀死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另立答里巴为可汗,自己专权。阿噜台派人将这个消息传给明成祖,还表示愿意和明朝廷共同讨伐玛哈木。成祖听了大喜,立即封阿噜台为和宁王,一面谴责玛哈木的罪状,命他朝贡。
 
玛哈木不听命,成祖于是下诏再次亲征,带了柳升、郑亨、陈懋、李彬等人同去。皇太孙朱瞻基这次也跟着同行。
 
成祖对左右说:“朕的长孙聪明过人,这次肃清沙漠,要让他身体力行,知道打仗艰苦后才能体会到内治外攘之不易!”
 
永乐十二年二月,成祖率军出发,四月来到兴和,五月出塞,六月来到三峡口。
 
前锋刘江一鼓作气击退了遇到的几千名敌军。成祖料到大敌将至,下令严阵以待。不久又抓获几名间谍,经过一番询问后方才得知,玛哈木果然离这儿不远,成祖于是继续率军向前。
 
到了忽兰忽失温的时候,敌军果然开始大举进攻,无数蒙兵蜂拥而来,后面的麾盖下有两个人,一个是鞑靼可汗答里巴,一个就是瓦剌的酋长玛哈木。成祖站在高处指挥着众人,命柳升、郑亨等人攻击敌军的中间部位,陈懋、王通攻击敌人右翼,李彬、谭青、马聚攻击敌军左翼。三军奉令进攻,炮弹齐发,声音震天动地。玛哈木倒也有些能耐,他带领蒙兵左右突围,发射强弩阻拦明军。郑亨身中流箭,负伤回来了。陈懋、王通也被蒙兵半路拦截。李彬、谭青等人和敌军酣斗了一场,伤亡相当。都指挥满都受伤过重,死在阵中。
 
成祖见双方陷入僵持,一直未分胜负,就从高处跃下,亲自率领铁骑冲入阵中横扫敌军。柳升等人见皇上冒着生命危险上前杀敌,也不得不舍命冲锋,俗话说得好:“一夫拼命,万夫莫敌”,何况有数万人全力以赴,无论敌人怎样强大,终归是抵挡不住这样的冲锋。玛哈木很快败下阵来,部下全部溃散。明军一直追着玛哈木连翻了两座高山来到土拉河,在那里又杀了几千敌军。成祖还想再追,皇太孙下马阻止,成祖这才决定班师回朝。知道穷寇莫追这个道理,也算皇太孙很有见地。
 
大军经过三峰山,阿噜台派锁住等人接驾。
 
锁住说阿噜台生病了,所以没有来。成祖先对阿噜台表示了慰问,然后给了锁住一百石米,一百头驴子和一百头羊,另外还赐了他和他的部下五千石米,锁住等人拜谢离去。成祖回到京城后,玛哈木也上贡谢罪,态度十分恳切卑微。成祖收下了玛哈木的贡礼,饶恕了玛哈木之前的罪过。
 
但玛哈木和阿噜台始终不和,还是互相仇杀,还各自派人向成祖传捷报,成祖觉得他们勾心斗角,反而有利,于是随意敷衍,丝毫不加以诘问,无非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不久玛哈木病死,儿子脱欢继位,继续派人朝贡,成祖也应允他继续继承爵位。只是阿噜台那边又开始不安分了,随着他的领地上人丁繁衍兴旺,兵力也越来越强盛,阿噜台居然又开始桀骜不驯了起来,有时还对明朝廷派去的使者随意谩骂,甚至拘留。成祖一再告诫他,阿噜台不仅不改,反而带领众人入侵边境。
 
警报屡次传到京城,成祖认为胡人反复无常,后患无穷,决定迁都北京,以驭胡人。永乐十九年春,车驾北迁,大赦天下。
 
北平是成祖兴王之地,他做燕王的时候,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以抗击来自北方的蒙古人,还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成祖即位以后立即着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成祖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北平方面的官员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成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九年,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修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人开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八年九月,成祖决定明年改北京为京师。十二月份,北京郊庙宫殿落成。
 
永乐十九年正月,成祖下令北迁,大赦天下。
 
朝廷众臣很多都不愿意搬迁,顿时议论纷纷。不久宫内突然发生火灾,把奉天、谨身、华盖三座大殿烧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成祖未免有些疑虑,命令群臣直言进谏,说说他们对迁都的看法。群臣奉旨上奏,大多数都不主张迁都,主事萧仪和侍读李时勉说得尤为痛切。成祖大怒,竟然将萧仪杀了,将李时勉关进大牢,并将给事柯暹和御史郑维垣等人贬去了边疆。既然已经令群臣直言,后来又加罪于直言的臣子,如此出尔反尔,可以说很不通情面了。
 
之后成祖在北京奉天殿朝见百官,在南郊举行祭祀大典。北迁一事到此基本完成。
 
后来一直到明朝灭亡,北京一直都是明朝的都城。
 
迁都之后成祖又继续商议北征的事情。兵部尚书方宾说现在粮食和军饷都不足,不便出师。成祖于是召来户部尚书夏原吉,问他边境粮食的储备情况。
 
夏原吉说,边境的粮食现在只够戍边的将士们吃,根本不够给大军吃。他还说,连年征战,车马劳顿,入不敷出。边境的粮食储备已经耗费了八九成,现在收成又不好,应该休养生息,保境安民才是最重要的。夏原吉还劝成祖不要再继续北征了。
 
成祖听了很不高兴,令夏原吉去查开平的粮食储备情况。后来刑部尚书吴中进来了,和方宾说了一样的话。
 
成祖听了后大怒说:“你也学方宾?那我要杀方宾你是不是也跟着死?”方宾听到这话后吓得要死,回去后竟然自尽了。
 
成祖又命人将吴中打入大牢,命锦衣卫将夏原吉押回京城,再次问他觉得亲征怎么样。夏原吉还是之前的回答,成祖更加生气了,将夏原吉也打入了大牢。
 
成祖随即命侍郎张本等人分别前往山东、山西、河南以及应天各府,让他们督造粮车,并决定第二年二月亲征。
 
时间过得很快,二月很快到了,成祖率军起程。
 
大军来到鸡鸣山,得知阿噜台已经逃远了,众将请求率兵深入。
 
成祖说:“阿噜台没有其他的计谋,就像一头贪心的狼,一旦得到他想要的就立即逃走,追他没用。我们等草青后把马喂肥了再去应昌,出其不意直达敌人的巢穴,不更好?”
 
之前执意要亲征,现在又禁止众人深入,总是专断独行,以为自己更聪明,根本不在乎群臣的意见。
 
大军于是不紧不慢地继续前进,一路过去如入无人之境。成祖命士兵围场狩猎,有时还亲自上场,或者比赛骑射,赐宴作乐,还亲自写了一首《平戎曲》让士兵们传唱。
 
五月中旬,成祖才到达偏岭来到西凉亭。西凉亭是元朝皇帝巡游经过的地方,现在却因为无人打理而显得十分萧条冷寂。成祖感慨地说:“元朝修建这亭子,本来是想留给子孙后代作纪念的,谁会料到有今日?古人常说天命无常,一定要有德的皇帝才能守得住江山,否则万里江山也会化作过眼烟云,何况是区区一个亭子?”成祖随即下令禁止伐木。
 
六月初,大军来到威远,开平的探子来报说,阿噜台进攻万全,众将士请求分头行动,成祖说:“这是阿噜台的奸计,我们不可轻信。他担心我直捣他的巢穴,所以假装出兵来牵制我军。如果我们分兵前去救援,那就真中了他的计。”
 
成祖下令不再停留,直捣龙潭,敌军果真又悄悄地走了。大军来到沙胡原,抓住了阿噜台的部下,经过一一审问后得知,阿噜台听说大军到来了,十分惶恐,他的母亲和妻子都骂阿噜台没有良心,无端得罪大明皇帝,阿噜台没办法,就抛弃了家属和骆驼马牛羊等东西,自己向北逃走了。
 
成祖听了后说:“他被逼急了逃走也是人之常情,但还是要小心有诈。”不久又抓住几个敌兵,所说的情况和前面几人一样。
 
成祖于是命都督朱荣、吴成等人将阿噜台遗留下的牛羊骆驼和马全部收下了,还烧毁了阿噜台留下的兵器军械,指日还师,并且顺路进攻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即大宁属地,自辽沈起,直至宣府,绵延三千余里,元置大宁路于此。明朝占领了大宁之后,太祖封皇子朱权为宁王,另封兀良哈三卫,管理少数民族,命阿北失里为三卫都指挥,官居同知。在第二十二回,成祖俘虏宁王,并将宁王部下与家属一并扣押到了北平。兀良哈三卫,过去一直谨遵朝廷的旨意,每次发兵参战,立功不少。是以成祖给予兀良哈自治权。
 
自此兀良哈地带,撤去了城墙,门庭以外,就是异族。成祖视其为藩属国,和平时期提供外族的情报,战争时期捍卫明朝的主权。可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异心呢?
 
自从阿噜台与明朝翻脸之后,就与兀良哈三卫勾结。三卫之中,朵颜卫最强,次为泰宁卫,最次为福余卫。三卫全部响应阿鲁台的号召,屯兵塞下。成祖北征归还时,对诸将说:“阿噜台与兀良哈互相勾结,才敢屡次作乱,现在阿噜台已经逃跑了,所以兀良哈也孤掌难鸣,我们应当移师讨伐,平定此寇。”
 
当下召集数万精锐,分五路进攻,亲自率郑亨,薛禄等,进攻西路。军队刚一抵达屈裂儿河,兀良哈就率领数万敌军,前来迎战,结果全军忽然陷入沼泽之中,成祖指挥骑兵杀过去,斩敌数百。敌军自相践踏,阵势散乱。成祖登高瞭望,望见散乱的士兵重又回归秩序,可见接应的援军已经到了。于是命令弩兵,手持神机弩,潜伏在树林深处,再派出左右两翼军队,夹击敌军。左翼军佯装撤退,引诱敌人深入林中,一声号炮,潜伏的弩兵,发射飞蝗一般的箭雨,敌军惊恐万分,彻底溃散。此时左翼军深入敌腹,右翼军猛攻敌背,敌兵死伤惨重,难以计算。追逐残军三十余里,捣毁了三卫的巢穴,然后下令班师,回京论功行赏。经过一番跋涉,终于回到京城。
 
可是到了第二年七月,北方又传来阿噜台侵略边境的消息,成祖笑着说:“朕就应该在塞外驻兵,免得他总来挑衅。”成祖接着命太子监国,自己再次出征。
 
成祖来到沙城,阿噜台的部下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人带着妻儿前来投降。成祖问他们阿噜台的情况,阿失帖木儿说:“今年夏天阿噜台被瓦剌打败,势力已经大不如前。现在听说大军来了,当然远远地就跑了,哪还敢南下呢。”成祖非常高兴,封阿失帖木儿为千户侯。大军继续前进来到上庄堡,先锋陈懋来报说,鞑靼王子也先土于,带人来投降。成祖大喜,对左右说:“贵客到来,应该格外客气,这样才好招徕。”随即令陈懋带鞑靼王子等人进来。成祖不仅当面嘉奖了鞑靼王子的行为,还特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并封鞑靼王子的外甥把罕台为都督、部下察卜等统为都指挥,全部赐给他们衣服冠帽。封官晋爵已毕,成祖下诏南回。
 
这次南征可以说是最没必要的了。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在位的最后一年。
 
阿噜台再次入侵大同,忠勇王金忠请求成祖发兵救援,愿意自己当前锋,成祖于是又大举北征。
 
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大军行到隰宁,不见有敌军的踪迹,成祖心知是军报有误,心里很不高兴。后来听金忠的部下把里秃说,阿噜台早已经跑远,听说现在在答兰纳木儿河。成祖不愿意无功而返,立即来到开平,派遣中官伯力哥去招降阿噜台的手下,说是:“朝廷大军远道而来,只追究阿噜台一人,其他人不用担心,倘若你们愿意归顺,朕一定加以优待,决不食言。”可后来据伯力哥回报说,阿噜台手下的部落很多人都逃走了,根本没法儿招降,成祖于是决定深入答兰纳木儿河。一路上只见白骨累累,成祖命柳升带着将士们将它们全都埋葬了,并准备了祭文、酒食等物拜祭这些死去将士的孤魂。
 
大军来到玉沙泉,离答兰纳木儿河已经不远了,成祖命前锋金忠、陈懋等人先出发,自己做后应。金忠、陈懋等人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只有满目荒芜,不但没有敌军的营寨,就是车马的痕迹也一概没有,好像这里根本没有人来过。大家四处观望了一番,没有发现阿噜台,只好遣人回去禀报。成祖又派张辅等人进山谷穷搜,附近三百里没有一处地方被放过,最后也只发现蔓草和荒烟,并不见伏军和散兵,张辅等人只好空手而回。
 
成祖不禁诧异地说:“阿噜台究竟逃到哪儿去了?”
 
张辅说:“陛下一定要抓住他,臣愿意带够一个月的粮食,率军深入,一定能不虚此行。”
 
成祖说:“大军出塞,人马都疲劳得很,北方冬天来得早,倘若遇上风雪,回来恐怕会遇上危险,不如适可而止,回去再做打算吧。”
 
话没说完,金忠、陈懋等人也回来了,他们说一直找到白邙山都没有阿噜台的踪迹,因为带的干粮吃光了,不得不回来。成祖叹息了很久,只好下令回京。
 
又白跑一次。
 
途中经过清水源,只见路旁有一处几十丈高的石崖,成祖便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在石头上刻上自己出征的功绩,并说:“要让后人知道朕曾经路过这里。”没有杀过一个敌人,哪来的功绩?
 
杨荣、金幼等人刻完后,成祖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就下令扎营休息。
 
成祖一个人坐在帐中默默沉思,突然转头问太监海寿:“还有多久才能到北京?”
 
海寿回答说:“八月中旬就可以到了。”
 
成祖又叫进杨荣对他说:“太子已经历练这么久了,政务已经能熟练处理了吧,朕回去后,军国大事就都交给他裁决。朕想安享晚年了。”杨荣听了成祖这一番话,免不了又阿谀奉承了一番成祖的丰功伟绩。
 
当大军抵达苍崖的时候,成祖已经病得很重了,夜里都不能安睡。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无数的冤魂野鬼前来索命。
 
一天晚上,成祖猛然被噩梦惊醒,发现侍臣都列在左右,不禁唏嘘地说:“夏原吉爱我!”
 
等到大军走到榆木川时,成祖已经气息奄奄,无药可救了。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召入英国公张辅,向他交代自己的后事,一是传位给皇太子朱高炽,二是丧礼依照高皇帝的遗制。
 
这些说完,成祖又痛呼几声,随即驾崩。
 
张辅和杨荣、金幼孜商议后,认为大军还在赶路,不便发丧,于是熔锡为棺,载入遗骸,瞒着众人,继续前进,暗中派遣少监海寿,快马加鞭,向太子报信。太子派太孙前去迎接,太孙到了军中,这才决定发丧。大军回到城外,太子将成祖的遗骸迎入仁智殿,按仪式入殓封棺。
 
成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的时候,庙号改为成祖。
 
成祖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后世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永乐盛世。
 
成祖一生成就的功业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手笔。他以北平一隅,凭借万人左右的军队,历经四年苦战,最终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他积极经营,把明朝的影响力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一扫中原政权的颓势,南征北战,威服四夷,尽现“马上天子”的英姿。他二次开国,在继承太祖的事业基础上有所开创,奠定了明朝276年的统治,并且缔造了大明帝国最兴盛的时代。
 
太子朱高炽即位后,以第二年为洪熙元年,史上称他为仁宗皇帝。笔者自然沿称仁宗了。本章就此结束,唯有一诗来描写成祖:
 
闲关万里有何求,
 
财匮师劳命亦休。
 
车载沙邱遗恨在,
 
枭雄只怕死临头。
 
阿噜台、玛哈木等人反复无常,都是很难对付的草寇,但成祖一出兵就战无不胜,由此可知对付他们,成祖根本没有亲征的必要。阿噜台入侵边境,大可以只派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将出战就可以了,如英国公张辅。但成祖亲征不仅要六师全部出动,而且一去就是四次,万里长征就算了,可惜都没有见到敌军的踪影,这么风尘仆仆地赶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夏原吉已经说了,前几次出征已经让边境的经济捉襟见肘,把全国的税收浪费在无足轻重的亲征上,未免太奢侈了吧。原因都是成祖的好大喜功之心。后来途中要死了才知道夏原吉是爱他的,已经晚了。嗜酒的人往往为酒死,好色的人往往死在美色下,好战的人也往往因为好战而死,成祖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不过这样一个滥用刑罚嗜杀人的成祖,上天依然让他得以善终,笔者认为这是成祖的大幸。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